Introduction
The positive aging concept promotes the "Time Banking" mutual assistance elderly care model, encouraging voluntary service that allows healthy elderly individuals, despite their age, to remain actively engaged in social affairs after retirement. They contribute their abilities to help others while also benefiting themselves through this form of “self-help”. The main text reads as follows.
养老观察|只存时间不存钱
时间银行:积极老龄化创意落地
试想一下,当你老了,也许刚刚退休,刚刚开启人生的下半场,你会只想要坐在摇椅里遥想当年吗?
如果社区里刚好有个“时间银行”,可以把你志愿服务高龄老人的时间存起来,等你更老的时候有需要就能把时间取出来,得到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你会愿意参与这项储蓄服务吗?
早在20世纪末,时间银行就已经走进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开始了时间银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试点,并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发展至今,我国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由民政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社区为主要依托,采取互助的形式,以高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低龄健康老年志愿者为主要提供服务主体,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包括精神慰藉、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内容,服务以时数累计,提供服务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今后养老可兑换同等时数服务。
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设计在我国各地得到推广,并落地成为行之有效的社区实践,时间银行可以说是积极老龄化理念下成功的一大创意。
认为老年人是被服务对象、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的想法,忽视了老年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追求自己梦想的需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为老年人传播了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老年人做自己想做的和可以做的事情,让他们也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单向地向社会索取。
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接近人们熟知的“老有所为”,倡导老年阶段不仅要保持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态,以及保持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而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不但能够改善他们自身的状态,还能促进社会条件的改善,达到自身和社会的双赢。
积极老龄化观念倡导“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引导“老有所为”的志愿服务,让低龄健康老人在退休之后依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一种“自助”。
积极老龄化:转变养老态度
老年问题研究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老年实验室创建者约瑟夫·库格林在其著作《更好的老年》提出,我们当前的老年观并非固有,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医疗实践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建构而成;老年观影响着人们度过自己老年期的方式,也影响他人看待老年人的方式。
对于“老龄化”,老年学一开始就将研究焦点集中于与老龄相关的衰退与缺失上,倾向于描绘各种形式的生理与心理衰减,为人类的衰退制定标准,带有强烈的偏见与歧视。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老年人潜在的成长与发展。
而老年歧视又是一个被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研究者陈勃和郭晶星在对我国黄金时段电视剧中的老人角色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电视剧中老年角色的比例远低于现实社会中老龄人口的比例,并且老人一般是剧中的配角或边缘角色。早期,电视媒体中的老人形象或是被遮蔽的,或是被低度再现为一种消极的负面形象。
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浪潮推动老龄问题研究向“积极老龄化”方向发展。
应对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政策框架,希望以此框架为指导,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具体行动纲领,促进世界人口的健康积极老化。
在世界卫生组织政策框架中,积极老龄化被定义为“为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追求健康、参与、保障的过程”。这一政策框架提出了三个基本支柱——“健康”(Health)、“参与”(Participation)、“保障”(Security)。“健康”指身心健康,“参与”强调老年人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等活动的全面参与,“保障”强调家庭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其中,“参与”是核心,因为老年人的积极社会参与,是其保持健康和获得更优质保障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强调老年人可以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公民等领域的事务。
主动参与老年生活,是新时代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从老龄化的压力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中,国家卫健委自2018年承担全国老龄办职能以来,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倡导积极老龄观。
2019年底,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慢富快老”的社会局面,国务院颁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愿景。强调“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契合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指导性战略和行动建议。
积极看待老龄社会,今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
顺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今年支持开展“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价值开发”公益项目,旨在搭建“耆智老人”贡献智慧、发挥价值的公益平台,引领中国积极老龄社会建设。
步入积极老龄社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老龄化思想或许可以给我们注入精神底气。
在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的孔子,在六十岁之后曾自我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刘宝楠《论语正义》表示:“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
不知老之将至,是心态乐观的表现,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还要给岁月以生命,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